1854年5月24日,塞缪尔·莫尔斯用他发明的电报装置从华盛顿发出一道跨越时空的呼唤,“上帝赐予我们什么?”这声疑问穿越了物理的距离,直达巴尔的摩。
自那一刻起,新闻的疆界被***重塑,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紧密连接在一张巨网之中。信息传播的船舶和驿马被遗弃在历史的尘埃里,取而代之的是无形的电波和几乎实时的传播速度。
在人类发展历史中,科技的发展不断重塑着传媒业态,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。如今,在ChatGPT等大模型技术的冲击下,新闻行业再次站在技术变革的风口上。AIGC(人工智能生成内容)对新闻行业有哪些影响?新技术变革下,传媒行业有哪些变与不变?传统媒体如何实现AIGC转型?针对人工智能对内容领域的影响,我们应该乐观还是悲观?
8月13日,在腾讯研究院主办的一场户外跨界对话栏目《仲夏六日谈》第三季第三期节目中,腾讯新闻运营总经理黄晨霞,FutureLabs未来实验室首席专家胡延平,每日经济新闻的董事长、总编辑闻达(刘学东),腾讯集团副总裁、腾讯研究院总顾问杨健围绕“大模型时代的传媒行业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”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和探讨。
作为较早开始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媒体,闻达分享了每日经济新闻(以下简称每经)在大模型科技浪潮下的技术转型和视频转型方面的探索和思考,映射出在技术浪潮下媒体从业人员的探索、焦虑与进步,同时也为内容生产未来走向带来新的启发。
“虽然传统媒体面临挑战,但它们在深度报道、权威性和品牌信任度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我期待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,能够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,继续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,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,构建一个更加健康、开放和多元的媒体生态。”杨健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变革:技术驱动的新闻生产与传播
“大模型时代的到来,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影响和冲击,其中新闻媒体行业首当其冲。”谈及本期话题的策划背景,杨健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对于这波大模型浪潮,从业人员有普遍的焦虑情绪,担心错过这一轮的技术迭代更新,但是新闻媒体行业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在,它与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能否适配,怎样结合,是需要关注的重点,非常有讨论的价值。
而腾讯研究院也一直对“AIGC对新闻业的影响”这个话题有所关注,之前出品过《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》《拐点时刻?AIGC时代的新闻业》报告,并且持续追踪AIGC给新闻业带来的新变化、新趋势。
“除此之外,我们还关注这些问题:AIGC带来的技术变革之下,传媒业有哪些变与不变?传统媒体如何实现AIGC转型?如何成为AIGC时代的‘超级个体’?未来新闻专业的教育重点是什么?等等。”杨健表示。
从身体语言和简单的信号传递,到文字编码传播、电报的发明,再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诞生,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,也重塑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态。
正如栏目嘉宾的对谈中,胡延平所提到,从过去到现在,媒体被重新定义了三次,从媒体、自媒体到“超级个体”的阶段,每个人既是生成者又是受众,内容本身也被重新定义了三次,从新闻资讯到UGC再到AIGC,而AIGC还不是终点。
“所以在这些技术发展到新方向的时候,我们看到了媒体和个体在未来的无限可能,如今每个媒体都完全是一种新的形态,信息传播的通路也是全新形态。”胡延平表示。
作为一家财经智媒,在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,每经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。在对话中,闻达分享了每经在技术转型和视频转型方面的探索和思考。
据闻达介绍,每经的AI战略始于2019年,2020年更是定义为每经技术转型元年。这一年,为了覆盖整个市场并产生足够的影响力,每经与红棉小冰合作,推出了人工智能快讯系统,利用AI技术将4000家上市公司全部覆盖,并生成快讯。每经AI战略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认可,被评为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。
随着受众对视频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,每经在2021年迎来视频转型元年,通过技术创新,将文字转化为视频、音频和海外传播,实现了内容的多样化呈现。同时在这一年,每经推出了7×24小时、全球首个无人值守的每经AI电视,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资讯服务。
在转型过程中,每经也一度面临媒资资源不足,以及如何兼顾创新探索与日常采编工作平衡等各方面的挑战,是通过“蚂蚁搬家”的精神和AIGC技术,实现初步转身。2022年,每经推出雨燕智宣AI短视频自动生成平台;2023年,每经***构建智能媒资库。
据闻达透露,经过技术转型,每日经济新闻发稿量增加了10倍,但人力成本几乎没有增加。如今,每经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变革转型,将用AI打造一批“超级个体”,在每经今年的20周年庆典上,至少推出20个记者IP。
从每经的转型路可以看出,大模型带给媒体行业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***变革。对此,有着二十多年新闻媒体从业经历的杨健谈及自己的感悟:长期以来,新闻工作者需要进行繁琐的资料搜集工作,然而AIGC工具的出现使这一过程大为简化。据杨健提供的腾讯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,国内外有高达80%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尝试过AIGC工具,其中60%的人表示未来会使用这些工具。
杨健特别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总结道,媒体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有三个特点:首先是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,覆盖范围更广,实现了实时、跨平台的传播;其次是内容生产的效率提升。“过去我做新闻时,需要花大量时间综合资料。像报道北京申奥的新闻,就需要统计各国申奥历史,有多少个国家申过多少次,失败过多少次,以帮助受众理解事件的背景。现在,通过大模型,不仅能轻松获取数据,还能提供丰富的呈现形式,使内容生产更加高效和直观。现在,像腾讯新闻、每经等平台也通过算法推荐、AI辅助内容生产等方式,实现了内容的高效生产和多样化输出。”杨健表示。
第三是影响力的变化。在杨健看来,传统媒体阶段,一个媒体能够影响到的人可能也就几万、几十万,现在到了算法推荐,以及未来人工智能阶段,一个媒体的影响力可以跨越种族、国界、地缘,让大家都在一个同样关注点上。在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,它一瞬间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体,但这种状态如何能够因势利导,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,而不是说一种对秩序的冲击或者是破坏性,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思考的。
挑战:真实性与专业性的坚守
在技术变革的同时,新闻媒体也面临着如何坚守真实性和专业性的挑战。自媒体的兴起和流量为王的趋势导致了信息真实性的问题,一些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而编造事实,对新闻行业造成了冲击。在技术裹挟下,新闻理想主义会变得更浓还是更淡?身在转型浪潮中的新闻媒体,又将如何应战?
在闻达看来,人类本身具有一种获取信息的本能冲动。这种冲动源于好奇心。而如今,随着自媒体的发展,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人们对真实性的追求愈发强烈。
“如今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发声。一旦某个观点或想法得到众多受众的关注,就有可能迅速传播开来。实际上,一些导向可能存在严重偏颇甚至不实,但人们因为好奇而去追逐它,信息真实性往往被淹没在互联网的喧嚣之中。这是我们作为传统媒体人非常担忧的方面。”闻达提到。
因此他认为,越是在这种情况下,“真实性原则”是传统媒体、主流媒体一定要坚持的原则。因为人们仍然渴望了解事实的真相、政策的真相和事件本身的真相。
“‘新闻决定影响力’不仅体现了我们作为媒体人的情怀,更是我们作为社会守望者的使命与担当。在实际工作中,每经也秉承‘专业、深度、故事、传播’的八字编采原则。对于财经媒体来说,要有专业性,否则做不出有深度的稿件,但是现在仅仅拥有专业性和深度是不够的,我们还必须学会讲故事,学会自身传播。”闻达表示。
黄晨霞也提到,对于媒体行业而言,其核心价值观和根本宗旨并未因时代的发展而变化,在很长一段时间,新闻资讯信息的对称性扮演着时代的守夜人或灯塔的角色,持续的信息的对称性,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实现平权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,所以虽然技术一直在变革,新闻的道和理想主义的根结没有改变。
“在大模型时代,权威专业的新闻报道将更加重要,重塑内容专业性将成为新闻媒体机构的使命和出路。未来的新闻生产将会进一步分化,即时的事件性报道和资讯类报道将主要由AIGC完成、由人类审核,权威专业的新闻报道和深度报道将由人类记者完成、由AI辅助。通过内容强化与读者的链接,打造机构品牌与记者个人品牌,将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。同时,通过吸纳AIGC技术的特点与优势,未来也会涌现全新的新闻类型和业态。”杨健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。
未来:人本元素与AI融合
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随着技术的变革,新闻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将继续演变。不过,无论怎样变化,新闻作为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的重要载体,其核心价值和社会功能始终不变。
因此,对谈中的四位嘉宾一致认为,未来无论AI技术如何发展,人类的精神、人本价值、人文关怀和主体精神都是不可替代的,这些要素显著超越了AI的能力。
胡延平提到,人类的精神生活场域,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每个人自己。即使成为“超级个体”,并不意味着超越了人类,或者僭越于他人之上,从根本上来讲是人赋予AI精神和灵魂,而不是AI对人的异化,所以AI是给予人能力的工具。
因此他认为,科技的发展应该将人本原则融入AI之中,而不是简单地将AI技术强加给人类。每个用户都是***的,具有独特的感知能力,能够捕捉信息中的微妙差异,这种感知是现有技术难以完全度量的。
闻达则指出,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,未来的媒体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即时性,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将大幅提升。然而,面对这些变化,媒体行业的从业者们正经历着从焦虑到恐慌的情绪转变。
不过他也提到,尽管技术的冲击带来了不确定性,但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个体提供了平等的机会。“技术的本质是平权的,它为人们提供了达到高水平知识的可能,只要有激情和决心,不论年龄大小,都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快速接轨,并结合自身经验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。”闻达表示。
闻达还特别强调了媒体人对于新技术的不断学习和适应的重要性。他提到:“任何时候跟上技术更新的脚步都不晚。”在变革的浪潮中,媒体人需保持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好奇心,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。
对于未来,杨健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预测,新闻形态将更加多元化和融合化。传统媒体与新兴科技的结合将进一步深化,新闻生产将更加依赖数据驱动和智能化工具。同时,沉浸式体验、互动性内容以及跨平台传播将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。
“这个世界,始终有人要去揭示真相,受众对于真实信息的需求永无止境。所以媒体人担任一个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是不能改变的,对于新闻行业的热情以及专业的素养也是不能改变的。有了这样的底蕴,就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,包括技术的冲击、规则的变革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。”闻达表示。